皇、帝、王、后,哪个级别高?你知道吗?

唐·司马贞《补史记·三皇本纪》:“人皇九头,乘云四,驾六羽,出谷口,兄弟九人,分长九州。”
自称“朕”,命为“制”(皇帝制曰的那个“制”),令为“诏”(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的那个“诏”)。
这种提议提议原本是无可挑剔的。因为这是那些大臣和“博士”们商量出来的,可见“皇”最尊重,最高级。
他们把最高级的给了秦始皇。
但秦始皇不满意,大概是他觉得太俗气了,这不是跟三皇五帝没区别吗?
于是,他大笔一挥,把“泰皇”的“泰”划掉,把五帝的“帝”拿过来,凑在一起,就叫“皇帝”。
著“皇”,采上古“帝”位号,号曰“皇帝”。
著,就是显现、显扬。
清代皇后朝服
宋皇后朝服衣冠
做简化字的时候,因为这个“后”,没人能用了,建国之后,不许成精,也不许称皇称帝,皇后的称呼也不需要了。可以叫“第一夫人”。
那么,这个字就没必要存在了。
所以,後、后合体,统统写成后。原来的意思失去了。
王的称呼却比较特殊。
并非天子就是皇帝,天子也并非一定就称为帝。
西周封建之时,王就是最高级别了。所以,周天子其实是王,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幽王,都是王。
他们只是“天下共主”,有点像“武林盟主”,反正大家都听周天子的。周天子的领地,是王国。不是帝国。
项羽自封西楚霸王,学的就是这套。
周的这个称号,实际上是沿袭了殷商的称号。
殷商时代,领导者既称帝,也称王。
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人们熟知的“纣王”,但实际上,纣王也就是“帝辛”。
殷人敬的是鬼神,所以,叫帝不算啥忌讳。
周人是敬天的,元首只是天之骄子,称天子,但不能称帝,上帝就是天,周人不敢僭越。只称王。
所以,周的天子都是王。
周武王画
周天子率领的诸侯,公侯伯子男,按等级称呼,通称“侯”,周天子有诸多的侯,所以,这些“侯”,叫“诸侯”。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襄公,都是诸侯,不敢称王。
但这是当时正统文化的认知,一般的蛮夷未必认。楚国就不管,楚国原来封的是子爵,也是诸侯。
到了楚君熊渠,他才不管你王不王的,我先称王,其后子孙为了藐视对抗周室,在楚武王时期第二次自立为王,以后的楚国君主,都称王。
当然了,其他的诸侯后来也都“僭越”,纷纷称王。
秦国称王还比较迟,商鞅变法的时候,是秦孝公,这还是诸侯的名号。但那时候,已经有三王,分别是齐威王、楚宣王、魏惠王。
其余的都是公侯,燕文公、韩昭侯、赵成侯。
秦孝公的儿子上位时,秦已强大,开疆拓土,称王,秦惠文王是第一个秦国之王。
到了秦始皇,自然要比王高一级,荡平诸侯,兼并天下,怎么能称王呢?连帝号都不能满足他的。
但实际上,在秦国,觊觎帝号的,秦始皇并非第一人。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,早就想称帝。
秦昭襄王十九年(公元前288年),秦昭襄王撺掇齐湣王称帝。
秦昭襄王嬴稷,称西帝,齐湣王田地,称东帝。
齐王本来挺高兴,后来发现是大坑,然后自去帝号,联合诸侯,一起打秦国。秦昭襄王没办法,也去掉了帝号,又称回秦王。
他的梦想,他的重孙子秦始皇帮他实现了,而且比他的“帝”还高了一个级别。只不过,秦始皇作为“始皇帝”,梦想一二三四地传下去,“二世三世至于万世,传之无穷”,终究没实现。
秦二世走后,秦公子子婴主持秦国,觉得秦国的遭遇是因为名号的原因,“皇帝”二字太惹眼,太遭恨。六国土地不要了,诸侯们拿去吧,还是做回王国的好。
所以,公子子婴上位后,并不称“皇帝”,而是秦王。他也是以秦王的身份,向刘邦投降的。
不过,后来的中国君主,都称皇帝。一直到清末。那些时候,它都是个名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